马啣山军马场:千年牧歌回荡处,文旅融合谱新篇

《华夏早报》高级记者 周应文 报道
马啣山,这座横亘于临洮县境内的陇中名山,不仅以其海拔3680米的高度成为黄土高原上的"屋脊",更因历史上著名的军马养殖基地而闻名遐迩。初秋时节,记者沿着蜿蜒的山路盘旋而上,探访这座承载着千年牧马记忆的传奇之地。如今的马啣山军马场,虽然只见一两匹马儿悠闲地踱步,供游客体验骑乘之乐,但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依然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
山巅牧场的自然画卷
登上马啣山主峰,一片广袤无垠的高山台地映入眼帘。这里的地质构造独特,是经过漫长地质年代风化剥蚀形成的"夷平面"地貌。专家介绍,这种特殊的地形在黄土高原地区实属罕见,具有重要的地质研究价值。站在山顶极目远眺,但见群山俯首,云海翻腾,令人心旷神怡。
九月的高山草甸,依然保持着盛夏的绿意。各色野花点缀其间,形成了一片独特的"空中草原"。这里的植被以蒿草、苔草为主,具有典型的高寒草甸特征。虽然不再进行大规模放牧,但偶尔可见一两匹马儿在草地上悠闲觅食,为这片静谧的山巅增添了几分生气。
马啣山的气候条件十分特殊。由于海拔较高,这里夏季凉爽,七月平均气温仅12℃左右,是理想的避暑胜地。冬季虽然寒冷,但降雪充沛,形成了美丽的雪原景观。"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征,使这里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宝库。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现已记录到高等植物800多种,野生动物300多种,其中包括岩羊等珍稀物种。
最令人称奇的是,在水资源相对匮乏的西北地区,马啣山却拥有丰富的水源。山间清泉潺潺,溪流纵横,形成了多个高山湖泊。这些水域不仅滋养着牧场,更构成了独特的高山湿地生态系统。近年来,随着生态保护力度的加大,这里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成为各种野生动物的理想栖息地。
跨越千年的牧马记忆
马啣山的牧马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这一带曾是古代西戎部落的游牧之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此设立牧马机构,为统一战争提供战马。在军马历史文化展厅内,一件件出土文物静静诉说着那段遥远的历史。
唐代是马啣山军马场的鼎盛时期。据《新唐书·兵志》记载,这里曾是陇右牧监的重要组成部分,养殖规模达到"马五千匹"。唐代诗人王昌龄在《从军行》中描绘的"前军夜战洮河北"的壮阔场景,正是发生在这片土地之上。展厅内通过精致的沙盘模型,生动再现了唐代军马场的壮观景象。
明代是马啣山军马场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明洪武年间,朝廷在此设立"马啣山牧马千户所",直属陕西行都司管理。
清代延续了明代的牧马制度,但随着火器的普及,军马的重要性逐渐下降。至清末,马啣山军马场规模大幅缩减,逐渐转为民间牧马场所。然而,这里的牧马传统却一直延续至今。
军事要塞的历史印记
马啣山不仅是一个牧马基地,更是一个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其地理位置十分特殊:东临洮河峡谷,西接甘南草原,南望临夏盆地,北控兰州门户,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站在山顶眺望,方圆百里的山川形势尽收眼底,难怪这里被称为"陇右锁钥"。
现存的古代军事遗址见证了这里曾经的战略地位。山顶的烽火台遗址保存较为完整,据考证是明代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古工作者最近在对烽火台进行保护性修缮时,还发现了明代戍卒留下的刻字砖石,这些珍贵的实物资料为了解当时的戍边生活提供了重要线索。
山脊上蜿蜒的石墙是另一处重要的军事遗迹。这些用当地片石垒砌的墙体,虽然历经风雨侵蚀,但依然保持着基本完整的形态。当地文史专家介绍,这些防御工事依山势而建,充分体现了古代军事家的智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发现了一处明代火炮试射场遗址,出土的炮弹残片为了解明代火器在西北地区的使用提供了实物证据。
现代军马场的转型发展
上营乡马啣山军马场作为原中国人民解放军68076部队奈子沟军马场旧址,承载着近现代军马养殖的历史记忆。2021年,通过争取中央扶持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资金,这里进行了全面的改造提升。如今,虽然只见一两匹马儿供游客体验骑乘,但整个军马场已经焕发出新的生机。
改造过程中,特别注重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昔日的营房被改造成为具有军旅特色的民宿,既保留了建筑的历史风貌,又赋予了新的使用功能。马厩区域被改造成互动体验区,游客可以在这里了解马匹饲养知识,体验喂马的乐趣。训练场则成为文化广场,用于开展各种文化交流活动。
军马历史文化展厅是这里的亮点之一。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和实物展品,系统展示了从秦汉至今的牧马历史。特别是对近现代军马养殖历史的展示,让游客能够深入了解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故事。与之相邻的玉石文化展厅,则展示了当地特有的马啣山玉,并设有玉雕体验工坊,让游客在了解历史文化的同时,也能感受地方特色工艺的魅力。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马啣山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实施围栏封育、人工种草等措施,草场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监测数据显示,近年来草场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生物多样性明显恢复。这些措施不仅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也为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水资源保护方面,马啣山实施了系统的水源涵养工程。通过植树造林、建设拦沙坝等措施,有效改善了水源地的生态环境。记者在考察中看到,多个高山溪流、湖泊水质清澈,周边湿地植被茂盛,成为各种野生动物的栖息乐园。保护区内设置的生态监测点,为科学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地在推进封山禁牧政策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了民生需求。通过发展旅游产业,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一些传统的牧民转型从事旅游服务,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保障了生计来源。这种保护与发展并重的模式,得到了当地群众的支持和认可。
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
虽然现在的军马场只有一两匹马供游客骑乘体验,但这里的文旅融合发展却呈现出多元化特色。在保留传统马文化体验的基础上,重点开发了历史文化研学、生态观光等特色旅游产品。
历史文化研学是这里的一大亮点。通过精心设计的研学课程,学生们可以深入了解马啣山悠久的历史文化。一些来自周边市县的中小学生可以参加研学活动,在老师带领下参观遗址、学习历史知识,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寓教于游。
生态旅游是另一个重要发展方向。马啣山独特的高山草甸景观和凉爽气候,为生态旅游提供了优越条件。当地开发了多条生态徒步路线,沿途设置观景台、休息站等设施,让游客在登山过程中欣赏独特的高山植被和地质奇观。记者偶遇几名外地游客,他们说:"这里不仅风景优美,还能学到很多历史文化知识,不虚此行。"
基础设施建设为文旅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撑。通往马啣山的道路已经完成升级改造,山上建起了生态停车场、旅游厕所、观景平台等配套设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所有设施都采用生态工法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这种绿色发展理念,确保了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和谐统一。
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马啣山的文旅融合发展,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记者在山下的村庄看到,许多村民通过参与旅游业实现了增收致富。农家乐和特色民宿的发展尤为迅速,成为当地群众重要的收入来源。
旅游产业还带动了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原来无人问津的山珍特产,现在成为游客争相购买的特色商品。更可喜的是,文旅融合促进了乡村治理水平的提升。为了给游客创造更好的环境,各村都加大了环境卫生整治力度,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创新发展的未来蓝图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马啣山军马场正在规划更加美好的未来。当地已经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规划,着力打造集文物保护、生态保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
数字化建设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计划通过三维扫描、无人机航拍等技术,建立完整的数字档案。同时开发AR导览系统,让游客能够直观了解遗址的历史原貌。这些科技手段的运用,将大大提升游客的体验质量。
文旅深度融合将进一步推进。在现有基础上,计划建设马文化博物馆、古代军事体验园等项目,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同时,着力开发四季旅游产品,解决旅游季节不平衡问题,实现全年运营。冬季将开发雪地观光等项目,让淡季不淡。
社区参与机制也将不断创新。规划提出建立"景区+社区"联动发展模式,让村民通过入股、就业、创业等多种方式参与文旅发展,共享开发成果。目前已有大量村民参与到了旅游相关产业中,未来这一趋势还将继续加强。
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随着夕阳西下,马啣山渐渐笼罩在暮色之中。山间的微风吹过,仿佛还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虽然今天的军马场只剩下零星马匹,但这里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却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上营乡党委书记王栋表示,将继续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的前提下,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创新业态模式,丰富产品供给,让马啣山军马场成为临洮文旅的一张亮丽名片。
未来的马啣山军马场,将不仅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将成为一座活态的博物馆,一个文化传承的基地,一个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在这里,游客不仅能欣赏自然风光,更能感受到历史的脉动,体会到文化的魅力。
夜幕降临,星光点点。马啣山军马场在夜色中显得格外宁静,但在这宁静之下,正涌动着创新发展的活力。从千年牧马场到文旅新高地,这片土地正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时代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