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临洮:唤醒“人类童年”的记忆,在彩陶之乡谱写文旅融合新篇章

《华夏早报》高级记者 周应文

洮河,这条蜿蜒于黄土高原西部的河流,千百年来不仅滋养着两岸的农田与人家,更在漫长的地质岁月中,沉淀了一段段辉煌灿烂的史前文明。位于其下游的临洮县,因此被誉为“彩陶之乡”,考古学界更是给予其“人类童年”的美誉。这里,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核心地带,是理解中国西北地区古人类发展进程的关键锁钥。

9月19日,记者走进临洮县衙下集镇寺洼山村,置身于刚刚荣获“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寺洼遗址考古发掘现场。探方之内,黄土层理清晰,五千年前的房址、灰坑、陶窑遗迹静静诉说着往昔的喧嚣与繁荣。这一次次的考古发现,不仅是一次次历史的颠覆与重构,更如同一次次对“人类童年”的深情呼唤,为临洮这座古城赋予了无与伦比的文化深度,也为其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与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最坚实的根基与最广阔的想象空间。

文明的十字路口:临洮在古人类发展进程中的独特地位

要理解寺洼遗址与马家窑文化的价值,必须将视野提升至整个黄河流域乃至中国史前文明的宏大背景中。临洮,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汇处,洮河河谷成为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南北民族迁徙的重要通道。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古人类发展进程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远古人类的理想栖息地

早在旧石器时代,洮河流域就已有人类活动的踪迹。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取水便利的河谷台地、易于开垦的黄土土壤,为远古人类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环境。从采集狩猎到原始农业的萌芽,这片土地见证了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关键步伐。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这里更是迎来了文化大发展的爆发期。

仰韶文化西进的“桥头堡”

距今约5000年前,发源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正值鼎盛时期,其强大的生命力驱动着先民们不断向四周扩张。其中,一支仰韶文化人群沿着黄河及其支流溯流而上,向西开拓。临洮,成为仰韶文化西进的“桥头堡”和终点站。以马家窑遗址为代表的马家窑文化,正是仰韶文化在西北地区本土化发展的杰出成果。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曾指出,“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发展的最后阶段,也是最为灿烂的阶段之一。”这一论断,确立了临洮作为中原文明向西北传播、并与当地文化融合创新的重要枢纽地位。

史前文化序列的“完整教科书”

令人惊叹的是,在临洮这片土地上,相继孕育或见证了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辛店文化等一系列具有承袭关系的考古学文化,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直至青铜时代,序列完整,脉络清晰。这种连续不断的文化演进,如同一部埋藏于地下的“史前百科全书”,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复杂化进程、国家起源、以及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格局的形成,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实物证据链。临洮,因此成为考古学家眼中研究古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想样本区”。

寺洼遗址:青铜时代的区域中心聚落重现于世

本次考古工作的焦点——寺洼遗址,正是这部“史前百科全书”中最为浓墨重彩的章节之一。

从命名地到聚落考古的新突破

寺洼遗址自1924年由安特生发现并成为寺洼文化命名地以来,其重要性早已被认知。1945年夏鼐先生的发掘,奠定了其学术基础。然而,过去的认识多集中于墓葬和陶器特征。自2018年开始的连续七个年度的主动性考古发掘,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此次考古工作的最大特点,是从‘器物考古’转向了‘聚落考古’。考古工作者不再仅仅满足于发现精美的文物,更要揭示整个社会的组织结构、生产生活方式和人与环境的关系。”

震撼发现:三重围壕与大型聚落

站在遗址北部的高处,映入眼帘的是一幅五千年前的宏伟画卷,记者所处位置,很可能就是这个聚落的中心,考古工作者通过勘探和发掘,确认了至少三重大型的近方形围壕遗迹。探方壁上清晰的边界线显示,这些围壕,最宽的超过10米,深达数米。它们并非简单的排水沟,而是具有明确规划、工程量巨大的防御设施和社会分界标志。在同时期的遗址中,发现如此复杂、规整的多重围壕系统,是极为罕见的。这强烈暗示,寺洼遗址在马家窑文化时期,不是一个普通的村落,而是一个具有区域中心地位的大型聚落,可能已经具备了早期‘城’的雏形。

围壕之内,考古人员已清理出近百座房址。记者看到,这些房址多为半地穴式,面积大小不一,结构清晰。大型房址可能为公共活动或首领居所,而中小型房址则为普通家庭居住。大量的灰坑和窖穴,是先民们储存粮食和生活废弃物的见证。尤为重要的是,发现了十余座陶窑遗址,表明这里存在着专业化的陶器生产作坊区。

文明要素的集中体现

聚落、壕沟、房址、陶窑、墓葬、道路线索,还有大面积的人工堆土……这些遗迹共同构成了一个史前社会几乎所有的核心要素。寺洼遗址的马家窑文化聚落,从马家窑类型延续到半山类型,时代清晰。它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持续发展、不断壮大的社会实体。这里的人口规模、社会分工、资源动员能力、公共权力的发展程度,都远远超出了考古工作者以往的认知。

在出土文物方面,除了典型的马家窑文化彩陶残片,如涡纹、蛙纹、网格纹彩陶盆、罐外,还发现了大量的石器(石刀、石斧、石纺轮)、骨器(骨针、骨锥)、以及精美的玉器等。这些遗物不仅反映了当时发达的农业、狩猎和手工业水平,也暗示了社会分层和礼仪活动的存在。特别是玉器的出现,通常与等级、权力和原始宗教信仰密切相关。

寺洼文化墓地的启示

叠压在马家窑文化层之上的,是典型的寺洼文化墓地。寺洼文化作为一支重要的青铜时代文化,其独特的陶器组合(如马鞍口罐)和葬俗,反映了当时社会形态和人群构成的变迁。寺洼遗址同时包含马家窑文化大型聚落和寺洼文化大型墓地,为研究这两个重要文化之间的演进关系、可能的人群变迁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直接证据。

学术价值的重估

有学者认为:寺洼遗址的发掘,其意义是颠覆性的。它不仅填补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黄河上游关键区域的材料空白,更重要的是,它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黄河上游地区文明化进程具体模式的认识。它证明,在5000年前,黄土高原西部并非文明边缘地带,这里同样孕育出了具有高度组织性的早期复杂社会,是中华文明‘满天星斗’中一颗璀璨的明星,为后来‘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的巅峰与文明交流的使者

谈论临洮,就不可能绕过马家窑文化。作为马家窑文化的命名地,位于临洮县洮阳镇的马家窑遗址,是另一处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史前瑰宝。

彩陶艺术的“黄金时代”

马家窑文化将中国史前彩陶艺术推向了顶峰。记者在马家窑遗址出土的彩陶器前驻足,无不为其精湛的工艺和绚丽的纹饰所震撼。这些彩陶以橙黄色陶衣为底,用浓亮的黑色颜料绘饰,造型端庄饱满,纹饰繁缛精细。流畅旋转的涡纹、灵动神秘的内彩纹、严谨有序的网格纹,充满了强烈的动感和韵律感,展现了史前先民非凡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马家窑彩陶代表了中国史前彩陶艺术的最高成就,是世界史前艺术宝库中的瑰宝。”长期研究马家窑文化的临洮博物馆馆长韩军如此评价。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史前走廊”

马家窑文化的意义远不止于艺术。它所处的洮河流域,是连接中原与中亚、西域的“史前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考古学家发现,马家窑文化彩陶中的某些元素,如涡旋纹样,与欧亚草原地带的文化艺术存在某种程度的相似性,暗示着早在五千年前,这条通道上可能已经存在极早期的文化交流与互动。因此,马家窑文化成为研究史前时期东西方文化接触与传播的关键节点。

持续的考古探索与保护

近年来,临洮县对马家窑遗址的保护与研究力度空前。出台专项保护条例,编制高水平保护规划,并连续开展多次考古发掘,发现了早期壕沟、房址、窑址等重要遗迹,出土文物数量惊人。这些工作不断深化着对马家窑文化内涵的认识,也为其可持续利用奠定了科学基础。

从考古现场到未来现场:临洮文旅融合的广阔前景

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临洮最独特的资源、最宝贵的财富、最核心的竞争力。如何让沉睡的遗址“活”起来,让古老的彩陶“说话”,将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是临洮正在全力解答的时代课题。

高起点规划,构建大遗址保护利用格局

临洮县已经清晰地认识到,散点式的开发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必须进行顶层设计,整体规划。目前,以《定西市马家窑辛店寺洼遗址保护条例》为法律保障,以《马家窑遗址保护规划》为蓝图,临洮县正在谋划和实施一批总投资达4.7亿元的重点项目。这包括:

马家窑文化研究展示中心:旨在成为集文物收藏、学术研究、展览展示、社会教育于一体的区域性文化地标。

马家窑寺洼辛店黄河文化史前遗址公园:这是核心抓手。通过将马家窑、寺洼、辛店等核心遗址点串联成片,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实现对遗址的整体性、活态化保护和展示。

马家窑彩陶小镇与彩陶·宿集:结合乡村振兴,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区,让游客不仅能看,还能住下来,体验彩陶制作、农耕文化等。

传统村落改造提升:对洮阳镇马家窑村等周边村落进行风貌整治和环境提升,使其与遗址环境相协调,并发展成为文旅服务的承载地。

科技赋能,创新文化遗产体验方式

在保护好遗址本体的前提下,临洮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游客的参观体验。例如:

数字化复原与VR/AR体验:利用三维建模技术,数字化复原寺洼遗址的三重围壕、房址布局,制作VR影片,让游客“穿越”回五千年前的聚落,直观感受其宏大规模。

智慧导览系统:开发手机APP,提供精准的定位导航、语音讲解、文物AR识别等功能,实现自主、深度游览。

沉浸式演艺:打造以马家窑文化传说、史前生活为题材的实景演出或室内情境体验剧,增强文化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产业联动,推动全域旅游发展

文旅融合绝非孤立发展,而是要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产生乘数效应。

“文旅+农业”: 推广临洮特色农产品,如中药材、花卉,并赋予其文化包装,开发“彩陶”系列文创农产品。发展观光农业、采摘体验,让游客的旅程更加丰富。

“文旅+教育”: 针对大中小学生和研学旅行群体,开发“考古体验营”、“彩陶制作工坊”、“史前生存挑战”等研学产品,将临洮打造成国家级研学旅行基地。

“文旅+创意”: 扶持本土文创企业,围绕马家窑彩陶纹饰、造型,开发高品位的文具、服饰、家居用品等文创产品,让古老艺术融入现代生活。

社区参与,共享文旅发展成果

文旅融合的成功,最终要惠及当地百姓。马家窑村已经做出了有益探索。该村依托遗址品牌,不仅改善了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建成了村史馆,还实施了农文旅融合沉浸式体验基地项目,村民通过参与旅游服务、制作手工艺品、开办农家乐等方式,增加了收入。2024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939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也稳步增长。这种“文物保护-文旅发展-社区受益-主动保护”的良性循环模式,是临洮文旅融合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迈向“人类的童年”的心灵故乡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临洮手握“彩陶之乡”和“人类童年”这两张金字招牌。寺洼遗址的最新考古发现,如同又为这块招牌注入了璀璨的光芒。它不仅仅是一个考古学上的突破,更是一次文化的寻根,一次精神的溯源。

未来,当马家窑-寺洼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当研究展示中心拔地而起,当游客们漫步在洮河岸边,既能欣赏到黄土高原的壮美风光,又能深入探寻五千年前中华文明的晨曦,还能在特色村落中感受到淳朴的民风和现代化的服务——那时的临洮,将不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称,而将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的“心灵故乡”,一个能够真切触摸“人类童年”记忆的文化圣地。

临洮的文旅融合之路,是一条以文化自信为根基、以科技创新为翅膀、以惠民共生为目标的康庄大道。这片古老的土地,正以其深沉的历史底蕴和蓬勃的现代活力,谱写着文明传承与区域发展的崭新篇章。

本文由 华夏号 - 华夏号 发表,其版权均为 华夏号 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华夏号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5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