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早锐评|把教师从非教学任务中解脱出来

文/《华夏早报》评论员 王超

在教书育人的校园里,本该专注于备课授课的教师们,如今却不得不分心应对反诈宣传、社区管理、各类检查、迎检、评比等繁多的非教学任务。这本非教师份内之责,却逐渐成为压在教师肩上的重担,与“教书育人”的主业形成鲜明对比,折射出当下教育生态中值得深思的问题。

教师非教学负担的加重,非一朝一夕所形成。随着社会发展,各类行政事务逐渐向校园渗透,教师成了最容易“调动”的有效资源。学校和教师下达给家长的任务,家长一般都会非常“配合”。从反诈宣传到社区巡查,从各种填表报数到迎检准备,这些任务虽然各有其社会价值,但却不可避免地挤占了教师本该用于教学研究、备课授课、学生辅导的时间与精力。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当教师疲于应付各种非教学事务时,教学质量难免受到影响,最终受损的是学生的利益和国家的未来。

这种现象背后反映的是对教育专业性的忽视和对教师角色的误解。教师是专业技术人员,其核心价值在于教育教学能力的发挥。将教师视为行政事务的好用“抓手”,是对教育专业性的轻视,也是对教师职业的不尊重。事实上,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才是现代社会高效运转的基本原则。

解决这一问题,需从制度设计和价值认同两个层面入手。一方面,应当严格界定教师职责范围,杜绝随意向学校摊派任务的行为。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成为学校的“防火墙”,而非“传声筒”,切实保护学校和教师免受不必要的干扰。另一方面,整个社会需要重新认识教育和教师的价值,尊重教育的专业性和独立性,让学校回归教育本位,让教师回归教学本职。

但是,我们并非主张教师完全隔绝于社会。适度的社会参与与教学相关的社会事务有助于教师了解社会发展趋势,丰富教学内容。但关键在于“适度”与“相关”,任何分配给教师的社会任务都应当与教育教学相关,且不能影响主业的开展。

教育是百年大计,国家基石,教师是这块基石的塑造者与守护者。不断要求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也应该为教师创造专心教学的氛围和环境。减轻教师非教学负担,不仅是对教师的解放,更是对教育规律的尊重,对国家未来的负责。唯有让教师回归教书育人的本位,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培养出更多服务国家、社会的优秀人才。

本文由 华夏号 - 华夏号 发表,其版权均为 华夏号 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华夏号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4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