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早报评论员:家长群不该流行谄媚之风

《华夏早报》“华夏早报评论员”专栏评论

文/《华夏早报》评论员 王超

本是家校沟通的桥梁,今却沦为虚与委蛇的名利场。家长群中,教师一言既出,应者云集,谀辞如潮。众多家长之所以如此,无非因子女在彼手中,恐一言不合,累及孩童。然则教育之事,竟至于斯,实为可叹。

教育者,传承文明、启迪心智之大业也。教师的天职在于“传道授业解惑”,而非成为家长阿谀奉承的对象。今日的家长群,教师每发一言,下面必是齐刷刷的“老师辛苦”、“感谢老师”,甚至有的家长绞尽脑汁,变着花样歌功颂德,唯恐落于人后。此情此景,不似教育园地,倒似官场现形。

此风一长,危害甚大。其一,破坏了教育公平。教师若因哪位家长善谄媚而对其子女另眼相看,重点“照顾”,则那些不擅此道或不愿屈从的家长子女,难免遭受不公。教育应以每个学生的需要为本,岂能因家长奉承与否而有所偏颇?其二,腐蚀了教师职业操守。教师若沉浸于这种虚假的尊崇中,久而久之,或忘育人之本,而贪慕虚誉,甚至期待这种奉承,则教育危矣。其三,扭曲了家校关系。家校本应平等协作,共育学子,今成主从关系,家长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何来真诚沟通与合作?

究其根源,此种现象非一日之寒。社会竞争激烈,家长唯恐子女落后,于是千方百计讨好教师;部分教师亦或因工作压力大、非教学类任务繁多等原因,潜意识中享受这种奉承;而教育体制中存在的弊端,更使此种异化现象得以滋生蔓延。

欲正此风,需多方合力。学校应明确家校沟通规范,引导健康互动;教师当恪守职业伦理,对待学生一律平等,不因家长态度而有所偏私;家长亦需觉醒,以真诚参与代替虚情假意的奉承;教育管理部门更应深入反思,如何让教育回归本真,而不是让学校成为社会治理的延伸工具

孔子云:“有教无类。”教育的伟大在于其无私与平等。若教育沦为谄媚与利益的交换场所,则不仅是教育之悲哀,更是文明之倒退。家长群中的那些喝彩之声,或许该让位于对教育本质的深思与回归了。

教育的真谛,不在虚礼浮文,而在真诚相待;不在表面文章,而在心灵沟通。愿家长群中少一些谄媚之词,多一些实质内容;少一些虚情假意,多一些真诚合作。如此,教育方能回归其本源,照亮每一个求知的心灵。

一审:张颖 二审:董哲 三审:江单

本文由 华夏号 - 华夏号 发表,其版权均为 华夏号 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华夏号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9

评论:

1 条评论,访客:1 条,站长:0 条

0%好评

  • 好评:(0%)
  • 中评:(0%)
  • 差评:(0%)
  1. 匿名发布于: 

    写的好。针砭时弊

匿名进行回复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