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作家袁源吊唁仪式在湖南省洞口县沉痛举行

华夏早报讯(首席记者 张邦毛 通讯员 唐可省)5月4日正午12时,湖南省洞口县高沙镇月英村笼罩在肃穆氛围中。星子山下,蓼水之畔,哀乐低回如泣,一场庄重的吊唁仪式在此举行,送别中国“打工文学”领军人物袁源先生。邵阳市作家协会、洞口县作家协会、高沙镇文联、洞口县蓼水潮文艺学会、月英村党支部等各界同仁与袁源生前亲友齐聚,共同缅怀这位以笔为炬、照亮时代的文学赤子。吊唁仪式由洞口县蓼水潮文艺学会主席唐可省主持。
家乡文友沉痛悼念作家袁源。肖育尧摄。
随着主持人宣布“仪式准备开始,请鸣炮奏乐”,现场气氛瞬间凝重。全体人员肃立,面向袁源先生遗像行三鞠躬礼。“一鞠躬,致敬他对文学事业的赤诚坚守;再鞠躬,缅怀他为打工文学作出的卓越贡献;三鞠躬,祈愿他在另一个世界安息长眠”。声声悼词,饱含众人对逝者的深切追思。
在生平回顾中,袁源的文学之路徐徐展开。他生于高沙古镇,这片走出了艾芜、谢璞等大文豪的土地,赋予他对文学最本真的热爱。他自17岁以处女作在《邵阳日报》副刊崭露头角,便展露非凡文学天赋。上世纪80年代,作为最早一批南下打工者,他的身影出现在建筑工地的脚手架上、工厂流水线的轰鸣声中。1990年返乡后,他毅然决定转型,以通俗文字记录打工群体的真实生活,更与友人创立蓼水潮文学社,并让文学社发展成湘西南最具影响力的民间文学团体。
其后,他南下广州先后执掌《飞霞》《嘉应文学》等打工文学刊物,并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作品,更多次登上《家庭》《知音》等知名大刊,以质朴的文字写出打工人的灵魂。
洞口县作协主席林涛讲话。肖育尧摄。
亲友追忆环节,字字泣血,句句含情。月英村党总支书记曾四立哽咽道:“袁源用勤劳善良为家庭树起标杆,为乡邻树立榜样,更以文学才华照亮他人道路。”
作家向垣洪与袁源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他回忆起知遇之恩时红了眼眶:“我的处女作《潮湿的心》能在《飞霞》发表,全靠袁源老师的慧眼。他常说‘文学就是那束照亮我们前行道路的光’,这句话我会铭记一生。”
唐可省现场展示他写的悼念诗,诗中最后一句“早赴瑶台作谪仙”饱含深情。他解释说:“‘瑶台’是仙人居住的地方,‘谪仙’是有才华的仙人。希望袁源能早日到达仙人居住的地方,在仙界做一个有才华的仙人!”
邓洁明深情怀念和袁源在广东并肩奋斗的岁月:“那时袁源执掌《飞霞》杂志,我负责《健康天地》杂志,还有唐可省在广州出版社策划中心任职,我们互相切磋、笔耕不辍,共同提高写作和编辑水平,那是一段多么美好的回忆。”
居住深圳未能到场的著名作家曾野(笔名叶耳)发来悼念文字,以“喝酒脸红”“微笑迷人”等鲜活细节,勾勒袁源亲切随和的形象。他深情悲叹:“再也无法与袁源兄长把酒言欢了!”令在场众人无不动容。
洞口县作协主席林涛率副主席向垣洪、王道清、肖育尧及副秘书长肖正中到会。林涛感慨:“袁源是盛极一时的打工文学的领军人物,他的文学成就,早已成为了打工文学的一面旗帜。他的文学品格,必将永远定格在广大文学朋友的心中!”
洞口县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袁国基和袁源既是文友,又是乡邻,还是亲戚。论辈分,袁源还高他一辈。他深情追忆和袁源50余年情谊:“袁源出身贫寒,少年孤苦。但他胸中有爱,心怀远方。他的才华终于在南方得以展示,成为那一个年代南下打工青年的代言人,在中国南方一时形成巨大影响。袁源为人真诚,品德高尚,虽生命短暂,却燃烧了自己,把生命中的美好全部留给了我们!”
洞口县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袁国基讲话。肖育尧摄。
邵阳市作家协会主席周伟因在外地未能亲临,特托人敬献花圈,并在发来的悼词中对袁源作了高度评价。他说:“文星陨落,蓼水呜咽;椽笔尘封,草木含悲。袁源的离世,是我们高沙文坛、洞口文坛乃至邵阳文坛的一大损失!我们失去了一位好作家、好编辑、好文友,也使他的家庭失去了一位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
袁源的爱人在答谢时,泪水夺眶而出:“他一生与文字为伴,虽然走得匆忙,但他留下来的作品和精神,将是我们家里最宝贵的财富。”
袁源去世后,家乡文友向垣洪、谢乐勇、唐可省、刘长柏、曾野、邓洁明等纷纷撰文悼念,江单、袁姣素、向军、刘文宏、谢立军等也以不同形式寄托哀思,足见其在文学界的深远影响与乡邻心中的崇高地位。
蓼水汤汤,载不动万千思念;星子巍巍,诉不尽文坛哀情。袁源虽已远去,但他留下的文学火种,必将在更多追光者手中代代相传,照亮中国文学的漫漫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