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辑有话说|医保局澄清“麻药麻不倒病人”,希望不是不可告人的利益在背后作祟

《华夏早报》“总编辑有话说”专栏评论

文/董哲

2月11日,广东省河源市医保局发布对“医生吐槽麻药有时麻不倒病人”有关报道核实情况的通报。河源市医保局表示,根据调查结果,河源市所有三甲医院使用丙泊酚药品集采前后患者使用量没有明显变化,未发现集采前后麻醉药用量“翻倍使用”等情况。(2月11日  潇湘晨报)

河源市医保局针对“医生吐槽麻药有时麻不倒病人”这一报道的核实通报,看似是对一个医疗现象的澄清,实则背后折射出诸多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首先,从医生反映的情况来看,这并非空穴来风的谣言。在医疗实践中,医生是最直接的体验者。如果真的存在国产丙泊酚需要加大剂量才能达到麻醉效果的情况,那必然是一个严重的药品质量问题信号。

然而,经过调查却发现使用量并没有明显变化,这不禁让我们怀疑是否存在其他深层次的原因导致了医生的这种感受,是否有某些人在医药采购、使用等链条上存在着不可告人的利益勾兑。

一方面,这可能是医生对新集采药品的不适应过程。集采药品的目的是为了降低医疗成本,让更多患者能够用得起药。但在这个过程中,药品从生产企业到临床使用的转换,可能存在一些衔接上的问题。医生习惯了之前原研药的特性,对于国产药品可能在药效稳定性、起效速度等方面存在不同的认知偏差。

这就警示有关部门,在推行集采药品政策时,不能仅仅着眼于价格和供应,还需要加强对医生的培训,让他们充分了解新药品的特性、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警惕个别医生是否存在过度医疗或者误判的情况。医疗是一个严谨的科学领域,每一个用药决策都应该基于科学的依据。如果医生在没有准确判断病情、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的情况下,就轻易得出药品用量需要翻倍的结论,这不仅是对医疗资源的浪费,更是对患者的不负责任。

这也提醒我们,在医疗行业中要不断强化医生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教育,确保每一个医疗决策都是严谨、科学、合理的。

从医保部门和药品监管部门的角度来看,他们的迅速反应和积极调查值得肯定。医保部门关注到相关报道后立即深入医院进行调查核实,体现了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药品监管部门对于质量风险的重视也表明了维护患者用药权益的决心。不过,这一事件也应该成为他们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的契机。

在药品集采过程中,如何建立更加严格、科学的药品质量监测体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不能仅仅依靠事后的调查和反馈,而应该在药品进入集采目录之前,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质量评估。同时,在药品使用过程中,要建立长效的药品质量跟踪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和腐败问题。

对于广大患者来说,这一事件也敲响了警钟。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对于药品的使用和医疗决策缺乏足够的了解。这就需要医疗机构加强对患者的沟通和教育,让患者明白集采药品政策的意义、药品的质量保障措施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

同时,患者也应该增强自身的权益意识,如果发现医疗过程中存在不合理用药或者药品质量问题,要敢于向相关部门反映。

河源市医保局的这一通报虽然澄清了部分事实,却让我们看到了集采药品政策推行过程中的诸多挑战。无论是医疗行业内部的专业衔接、职业道德建设,还是医保部门和药品监管部门的质量监管体系完善,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和改进。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保障患者用药权益、降低医疗成本的同时,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让集采药品政策真正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

(作者系华夏早报社副总编辑)

一审:张颖 二审:朱文强 三审:江单

本文由 华夏号 - 华夏号 发表,其版权均为 华夏号 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华夏号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9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