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回忆,生命的思考——读江单散文集《天黑别说话》

文/郭园

初拿到江单先生的散文集《天黑别说话》时,我颇有些疑惑,一本散文集,缘何取了个类似于杂文集的名字,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我好似理解了他。江单在书中坦陈:“祖母曾经和我说过,晚上切勿大声说话,祖母的说法是夜晚大声说话会引来一些不好的东西。小时候,我对祖母的这个说法深信不疑,所以,每到天黑,就提醒自己天黑别说话。长大后才发觉,这原来是祖母要我早点睡觉想出来的说辞,倒让我过了一个诚惶诚恐的童年。”儿时记忆里那些家人善意的谎言,安抚我们的动作,循循善诱的话语,带领我们蹒跚学步的耐心与期待……长大后追忆起来仍有眼角眉梢的喜悦,心底里的回甘,耳畔边的熟悉与温暖。天黑别说话,是祖母的说辞,也是长辈的抚慰,祖辈们用特有的方式抚养我们长大,陪伴我们成长。在那慈柔声声的话语中,我们追寻着他们的身影,追忆着故乡的样貌,追逐着童年无忧无虑的时光。一句话成就一生记忆,一个表情闪现出生活的泪点,那里面包裹着江单对生活的回忆,对生命、现实社会以及世界的洞察和思考。

对故土亲人的深情回望。我们在那片土地出生成长,在那片土地上获得了情感的萌发,获取了生命原真性的情感体验。随着逐渐长大,求学、工作、打拼生活,我们离开了那片土地,从那片土地走向了更加辽远和广袤的地方,当回过头来看时,已经不能再像小时候一样,时时靠近、贴近和走近。我们与故乡的恒定距离成了难以逾越的鸿沟,在归而不得中酝酿成忧,忧思难忘,也便有了乡愁。对土地和故乡的回望,说到底是对人的思念和怀想,亲人承载着最朴素、最纯真的情感,我们站在当下望向我们与亲人的共同经历时,也就有了时间的跨越,空间的折返。作者在自身的历时性中打捞着与他者的共时性,由此抵达了对乡土生活的深情厚爱。

在“花园镇事”“花园家事”两辑文章中,江单立足于那片朴实厚重的土地,对家乡的山、水、桥、路,面子文化、酿酒往事、人情风俗、乡谚俚语,祖辈亲人等都进行了详细的叙写。于当时当地的现实情境中,回忆过往生活,捕捉历史痕迹,在共时性的回忆中打捞起历时性的时光锚点,也便有了穿越时空的另一番心灵感受。作者立足当下书写过往生活片段,由此窥探古镇、家族的发展历史,感受流变和转移,腾挪与跌宕;读者立足当下阅读那些湘西趣事,从地域的发展和变迁中感受那片土地的新生与脉动。就在双重当下与双重追忆、双重寻找中实现了作者、读者、文本、被书写地域的四重情感共鸣、心理感知、精神指认、灵魂奔赴。

“花园不是一座花园,是湘西南一个小镇。花园之名,源于宋代,时有督军在此驻军,建造了一座花园,后此地即名花园。”清澈的河水、美丽的雪峰山,适合踏青的象山都是花园镇的美丽景致……小镇中央一条名叫蓼水的河流穿过,成了花园镇的母亲河,也承载着小镇人诸多的生活和梦想。作者从历史传说、地理位置、四季光景、人事风物等多个角度出发,描摹和刻画花园镇的人文风貌和淳朴民情。水渠护佑乡民数百年,乡民对水渠也十分爱护,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我们看到淳朴乡风的传承,对先贤和大自然的感激,世代相传的虔诚与敬畏。独家坪的媳妇孝顺长辈、任劳任怨、操劳儿女、操持家庭,不到卧床不起就不会停下。无论何时何地,她们身上好似总有使不完的劲。“正如雪峰山中的小溪和河流,独家坪的媳妇如山中的清泉般默默无闻,却又润物细无声地滋润着雪峰山,才有了山的青葱,以及伟岸。”人的品质与清雅山水交相辉映出人情之美、人性之美的典范。酿酒的过程相较于喝酒来说,未尝不是一件美事,而酒的故事也在那片土地传播,成为凸显乡民性格的载体,塑造家乡气质的手段。江单也在长大后逐渐理解了长辈如此受人敬重和敬仰的原因,娘亲舅大、娘舅最大,那是需要我们用一生去铭记的生命(授予)恩典。“千百年来,乡民们一直用方言在记录和表达着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方言在祖辈、父母辈,还有我辈身上世代传承、赓续不断,那是对大自然的依偎与眷恋,对脚下土地的赤诚与热忱。

在“花园家事”中,作者从爷爷的爷爷写起,窥探家族命运浮沉,感慨人世经历的无常与多舛,梳理族群发展的脉络,探秘生命的起源,传承的起点。太爷爷大起大落的故事,如清澈见底的蓼水一般,代代相传,既是那片土地上励志的典型,更是警示后人的鲜活教材。“父亲老了,慢慢地更加想念儿子。我慢慢年龄大了起来,也总是思念父亲。”儿女再大,只要来到父母面前,就是孩子。父亲对“我”的工作不甚了解,却总是一如既往地信任我,支持我。父子之情,无须多言,父子间的信任总是心心相印。“不管我干什么,母亲从来不问”,纵使有些担忧,但她仍旧一如既往地信任自己的孩子,眷念和牵挂着孩子。母亲一直等待着,等待着儿女倦怠了的那一天,来到她的身边,给他们以温暖和抚慰。舅母美凤任劳任怨,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仍旧怀念后辈,担忧长辈,堪称孝老爱亲的典范。四姐坚韧顽强、勤劳质朴,尊重知识,“眼睛都不眨一下”写出了四姐支持儿女学习事业的果断和决心,也让我们看到了她的淳朴和善良。在过往回忆中诉说真情实感,在昔年往事,昔日故人身上追寻精神的久远,血脉的亲情牵系。这是花园家事,也是生命传承古老而又鲜活的经年记忆。

对生活往事的捡拾梳理。综观这本散文集,无一不透露着作者对人生的回忆,对过往生活中细微小事的点滴记录。在年少的经历中感知世界的繁华,感受古城的底蕴,思索着人生和世界的关系,思索着生命的位置和走向。在青春如歌的岁月里感受沸腾血液的流淌,在食不果腹的狼狈中获取人生的勇气,在生活的艰辛中被异乡温暖和接纳着。于翻山越岭之间,感受心灵与家乡的贴合,灵魂与故土的羁绊、亲切和嫣然。

不论是“宝庆府纪事”“混在长沙”亦或是“游荡人间”,都是作者足迹的抵达,心灵的徜徉,沾染着他对外探索的渴望,浸润着古老大地的淳朴和静美。邵阳的老火车站,虽然只是一个盲肠终点的小站,由于其唯一性,却也成了那个时代邵阳唯一的一个对外窗口,几百万邵阳人从这里走出大山,又将外面世界的精彩和无奈带回这座古城。这里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有着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暖。当人与时代融为一体、休戚与共,在个体生命、时代、社会三者的重合中,生命的主观意识也便获得了无意识的自由,开启了生命的延展和跃迁。因而作者说:“这里对于我,却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处。”开启了他探索的步伐,埋下了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种子。

凌云塔千百年来见证着悲欢离合、生死离别,默默伫立和守望着那篇土地,那条河流,成为武冈古城的灯塔和守护者,成为人们精神的指引。随着更加先进的门诊楼和住院部落成,作者的童年和少年时光,永远留在了以前的老院区,成为生命记忆的一部分。“爷爷已逝,我也再也没有机会帮助他收集橘皮,但儿时的那一幕,却成为我心中永远的记忆。而这种记忆,也成为我对雪峰蜜橘的另一种思念”。在蜜橘的味道中怀念家乡,在与蜜橘有关的事物、人物和记忆里,镌刻下对亲人永恒的怀念。正如家乡小镇的一切已经融入作者的生命和青春一样,对蜜橘的记忆就是对爷爷的记忆,每年蜜橘成熟时,总会想起爷爷的音容笑貌和忙碌的身影。在对人与物的思念与怀念中,达成了人与土地双向情感的流通共融,实现了情感的奔涌。

从立珊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习惯和精神:“不自由,毋宁死。”迫于生活,谢勇很少再写诗歌,但那种诗歌空灵的气质,已经深入了他的内心深处。谢勇依然还是那个为了自尊和理想可以放弃一切的青年,此去山高路远,归来仍是少年。傻癫子做事勤快,眼中有活,尽管食不果腹,却仍心有赤诚,没有偷奸耍滑、没有狗盗鸡鸣,也没有欺辱女性。作者说,如此看来,癫子心中还是极淳朴的,他在给乡民们增添了无数乐趣的同时,也帮助了更多的乡民。“如果有一天,癫子彻底消失不见,小镇应该还会流传着癫子的故事,这个好笑却不失怜惜,实诚却不失狡黠的义丐。”不论是那些生活往事、乡村趣事、人生乐事,还是那些值得怀念的人、物,地名、建筑与景色,它们共同构成作者人生经历的完整拼图,连接起一个湘西青年丰富多彩的人生图景。作者正是在家乡的人、事、物、景中,在人生经历的梳理中感悟到了生活的魅力,人生的精彩,获得了生命的无限伸展与奔腾活力。

对时光岁月的深切感怀。在时光中慢慢变老,在空间里慢慢变好,也变得枝繁叶茂,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小时候教我们牙牙学语的父母长辈,拉着我们蹒跚学步的亲人随着我们的成长,也在一天天老去。或许在我们的印象当中,她们总是年轻时的样子,总是停留在小时候的印象,然而岁月无情催人老。就像母亲在电话中说的,她已经65岁了,要是活到80岁的话,她只能活15年了,听到长辈的这种话,我们无言以对,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安慰。每一个个体生命自出生伊始,就在与父母进行着离别倒计时,并一天天老去。父母更是在衰老的路上一去不复返,和我们渐行渐远,它们离人生的终点已经是那么近,近在咫尺、近在眼前。这种近距离让我们无法想象,不敢多想,乃至还有点后怕。龙应台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我们对家乡的怀念更多时候是对亲人父母的思念,是对人的眷念和依恋。因而作者感慨道:“我终于发现,我总是在自己的文章中思念故乡,思念的不止只有故乡的山山水水和小时候的美好,其实我们更是在思念故乡的父母,思念故乡的亲人。”这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怀,对岁月的流连忘返,“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是他们,让故乡变得心心念念,让人生变得耀眼夺目,光辉灿烂。

小时候总是和父亲一起睡,长大后苦于生计,父亲生病也不能时时陪伴在床前照顾……曾经自立自强的父亲,在疾病面前显得那么地无可奈何,那么地脆弱不堪。而“我”也在恍然间发现,时光荏苒之中,“我”和父亲的位置已经进行了对调,他成了那个需要儿女关爱与呵护的对象。“而我,却做得远远不够。”这是对父亲的担忧与惦念,展现出作者深深的愧疚之情。在对父亲年轻往事的追忆中,在父亲照顾我生活起居的点滴回忆中,作者不仅感叹时光,更赞美了父亲的伟大,歌颂了父爱的无私与纯真。

在过年的仪式感中怀念儿时的美好,怀念着那些年的小确幸、小欢乐、小烦恼。古人将时光分割成一个个阶段,在那些节日的美好祝愿和浓厚的仪式氛围中宣告时光的蝶变。“这种过年的仪式感,却让我对过年永远充满了新鲜感,充满了期待。”就像中秋节的忙碌,已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祖辈亲人的疼爱,更是刻骨铭心,历久弥坚。这是对生活的热爱与期待,对生命历程的拥抱与敞开,也成为世代相传,血脉相继的精神象征。虽然“我”将等雪的地点从乡村换到了城里,然而心却随着飞扬的雪花一起,飞向了那个养育着“我”的小山村。老屋不仅仅是一座老房子,更是家的象征,是开心的父母,远去的亲人。这是对远山的呼唤,情感的宣泄与涂抹,滋养着“我”干涸的心灵,润泽着枯竭的身心。在一种对旧人、旧事、旧物的观照中,获得了新的情感体验,情感裂变。寻找到了身与心的位置,折射着根与魂的牵挂。

那个少年已离开,青春却永远不死,“老井茶馆、祖师桥、云峰塔、观澜书院、高沙大酒店、水泥厂,等等古代、现代的处所,都成为我青春的时代风物,我和他们之间的故事,承载着我的青春,承载着我最美的年华。少年时代已经与我远去,唯有这些蓼湄风物,让我的青春永远不死。”这是对青春岁月的感怀,写下这些青春里的事物,成为一种人生的记忆,成为一种镌刻于人生历史中的铭牌和碑文。时光沧桑,青春不老。

此外,作者在对女儿的祝愿中也表达着自己的人生理想,处世原则:自由独立,保持本心。从他的文字中,我们感受到作者的拳拳慈父之心,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养育了孩子,才发现以前的自己是有多么地不听话,才懂得父母当年养育我们的辛劳和苦累。“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作者将对女儿的教导渗透到家庭生活中的各个场合,点滴小事之中,在无声的浸润中完成对孩子的教育和启迪。永远不要放弃对真善美的追求,这是这个社会唯一的、永恒的指向标,是茫茫人海,大千世界永远闪耀着的启明星。

《天黑别说话》本意是追忆个人生活,追忆年少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但由于真实而朴素的文笔,让这些记录远远溢出个体记忆,而进入特定时代的“客观”记录,俨然具有了乡村史料的性质。从而也反映出了村镇生活、家族面貌的更迭流转,映照着中国当代乡村生活的变迁。我想,用江单先生在后记中的一段话来作为本文结尾是再合适不过的,那是他处世而独立的人生追求,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人生志向和人生态度。勇敢追求真善美,大胆抨击假丑恶,不忘初心,方能砥砺前行,更好地向远方进发。“想来想去,还是希望自己能成为一棵植物,静静地立于天地之间,与虫鸣为伍,和清风做伴。虽然不可避免还要看到人类的种种,至少可以不用去感同身受地思考和焦虑,至少,还能保留自己的干净。”

作者简介:郭园,安徽太和人,现居芜湖。系芜湖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青春》《江河文学》《青年诗人》等,曾获《青年诗人》2023年度十佳新锐诗人奖。

本文由 华夏号 - 华夏号 发表,其版权均为 华夏号 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华夏号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6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