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里长出的图书馆:马山农家郎携“书苗”之梦跨入中医殿堂

【坐标】马山县永州宁寿村:“云深”不知处
很多人只知道湖南有个永州市,却不知道广西马山县有个永州镇,这里有中国最长、可进入游览的地下暗河景区,沿途流经的民族村寨风情浓郁,被誉为南宁市、百色市和河池市的旅游金三角。永州镇还是古骆越的重要交通中心,有定罗古城、骆越古道和驿站等遗址。
这个乡镇还有各叫宁寿村的地方,这里骆越古道文化遗存较多,有全国独特的古道岩洞驿站感佛洞,洞中有壮族明代著名土官思恩府知府岑瑛巨大的手书“云深”石刻,洞下的古道石板上留有清晰的马蹄印,旁边有马帮饮水的古盐泉遗址。村中有极民族特色的古道集市皮圩古街遗址,皮圩古城旁还有被称为鬼斧神工的天然大王神像、狮山、象山等景观。
本文所讲的故事,就发生在永州的宁寿村。
【定位】疫情里的稚嫩双手:播种“书苗”拯救求知心
时间回溯到2020年初夏。彼时,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疫情还在肆虐面,泥土的气息混合着阳光的灼热,弥漫在宁寿村的乡间小道上,李兴棉和小伙伴们奔跑着,这是平均年龄不过十二岁的五个农村娃,他们脸庞黝黑,眼神却亮得像刚擦过的玻璃。在那位总是笑眯眯的研学陈老师,说了句“书是种子,你们是种书人”。 陈老师的声音不高,却像一颗小石子投入平静的池塘,在李兴棉和伙伴们的心底漾开一圈圈涟漪。那时的他们,懵懂如初春抽芽的柳条,只知道书本里藏着外面世界的奇妙,却未曾想过自己也能成为“播种”的人。
有了这个启发,一个在他们看来“大得没边儿”的念头破土而出:要建一座属于他们自己的少儿图书馆。于是乎,家乡老校长捐出旧书架,村委会和家长凑齐桌椅窗帘,但书籍短缺让计划陷入困境。陈老师将孩子们的心愿传向社会,随即引发爱心浪潮:退休教师寄来童话书,大学生背来科普读物,企业捐赠新书……
【扫描】书香浸润心田:照亮乡村图书“馆长”人生航向
最令李兴棉难忘的,是邻村老中医颤巍巍送来蓝布包裹的《本草纲目》:“识草木更要懂仁心,这才是最好的药引子。”这句叮嘱如种子深埋少年心底。万事俱备,一切水到渠成。“宁寿少儿图书馆”在简陋的村屋悄然迎接它的读者们。看着伙伴们踮脚选书时眼里的光芒,李兴棉决心当好“图书园丁”,因为无人任命,他成为了自封的乡村图书馆“馆长”。
五年时光里的1825个日夜,李兴棉也记不住究竟花费了多少时间,总之自己为孩童朗读故事,从未断过;自己前后整理修补的图书,就高达数千册之多。他在书香浸润中,逐渐领悟老中医的教诲。当他在马山中学高中毕业参加高考后,在填报志愿时,李兴棉毅然写下“辽宁中医大学”并最终被录取。当初的他,什么也想不到,图书馆里被点亮的心灯,最终成为照亮自己人生选择的一束引路之光。
【北上】从八桂大地到辽东半岛:精神家园生生不息
五年前播下的书种,今朝结出硕果。当18岁的李兴棉收到辽宁中医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宁寿村那座由他和伙伴们亲手建起的少儿图书馆,已成为改变无数乡村孩子命运的“精神苗圃”。这段始于泥土与书香的成长故事,正从八桂大地,成为传向辽东半岛的励志佳话。
如今,这座由旧门板书架和爱心书籍筑成的图书馆,每日仍迎接渴求知识的目光。李兴棉即将带着“识草木之性,怀济世仁心”的理想踏入医学殿堂。“它不仅是书屋,更是无数双手托举的精神家园。”他抚摸着泛黄的《本草纲目》说,“我会把药圃也建成新‘图书馆’,让希望的种子永远传递。”
从泥土中的“书苗”到岐黄路上的学子,李兴棉的成长印证着陈老师最初的预言:当善念与知识在乡土扎根生长,终将泽被后来者,成就人间最丰饶的春华秋实。(文/蓝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