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雪域驾培:陇中驾校引领AI智能与低空经济融合发展新范式

华夏早报讯(高级记者 周应文)在平均海拔三千米的甘南草原上,一场驾培行业的数字化革命正在悄然发生。合作市陇中驾校携手甘南州中等职业学校,通过引入AI智能教学系统、开拓无人机操控培训新领域、打造沉浸式交通安全警示教育基地,构建起"地面+空中"立体式交通人才培养体系,为青藏高原驾培行业转型升级树立了新标杆。
AI重塑驾驶培训:从"经验教学"到"数据驱动"
走进陇中驾校VR智能实训中心,二十余名学员正在沉浸式模拟舱内练习高原冰雪路面驾驶。这套投资近 310 万元的智能教学系统,通过16个车载雷达和视觉设备构建"车辆神经中枢",实时捕捉学员转向角度、离合器控制等32项操作数据,生成个性化训练方案。
"传统教学中,一名教练最多同时指导4名学员,而AI系统可实现'一对N'精准教学。"驾校校长董杨春介绍,自2024年引入该系统以来,学员平均训练周期缩短40%,科目二考试通过率从76%跃升至98%,创甘南州驾培行业新高。
在室外训练场,10辆配备"AI教练"的智能教练车正自主完成倒车入库、曲线行驶等训练。当学员出现方向盘角度偏差超过3度时,系统立即触发语音提示:"方向盘右打15度,注意后视镜盲区",同时通过车载屏幕动态演示纠错步骤。这种"无责骂"教学模式特别受年轻学员欢迎,数据显示18-25岁学员占比提升至62%。
低空经济新赛道:从"地面驾驶"到"空中领航"
在驾校另一侧的无人机实训基地,退役军人王建军正在操控多旋翼无人机完成"8字绕飞"科目。作为陇中驾校首批无人机操控员培训班学员,他将在完成40课时理论学习和20小时实飞训练后,获得民航局颁发的无人机执照。
"我们首创'三阶四步'培养体系,正在为牧区培养无人机飞手,已有 30 多人咨询报名。"董杨春指着训练场的牦牛群识别系统介绍,学员需掌握利用AI算法从航拍图像中精准统计牲畜数量的技能。这种"低空经济+智慧牧业"模式,使传统牧民转产增收渠道拓宽30%。
依托省级低空经济专项支持,驾校建成占地32亩的实训场地,配备多旋翼、固定翼等5类机型模拟器,年培训能力达300人次。作为甘南州退役军人事务管理局定点培训单位,已帮助多名退役军人进行培训,实现再就业后,人均月收入将突破8000-15000 元。
安全教育新范式:从"被动灌输"到"沉浸体验"
在驾校交通安全警示教育基地,汉藏双语导览系统正引导参观者体验4D酒驾模拟舱。当体验者戴上VR设备,系统立即模拟酒精影响下的视觉重影、反应延迟等生理变化,配合座椅震动和吹风特效,让体验者亲历酒驾危害。
这个获评"甘肃省道路安全创新实践项目"的教育基地,整合了五大功能模块:VR高原特殊路况模拟(含团雾、暗冰处置)、大型车辆全息盲区演示、车辆涉水逃生训练、藏区道路安全专题教室以及AI驾驶行为分析平台。自2024年投用以来,已接待企事业单位、学校团体等参观者3000余人次。
"我们将传统交通安全宣传从'说教式'转变为'体验式'。"甘南州交警支队负责人表示,基地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学习数据全程追溯,学员安全知识掌握率提升至92%,事故隐患识别能力显著增强。
产教融合助振兴
这场驾培革新背后,是"国家-省-州"三级政策资源的精准灌溉。驾校与甘南州中等职业学校通过校企合作,使用职业学校《智能驾驶技术》藏汉双语教材,开发出15个高原特色教学模块,形成"需求-课程-师资"闭环。这种产教融合模式不仅使学生就业率达95%,更推动"技能就业"成为藏乡青年新选择。
"从驾驭陆地到驰骋蓝天,我们正培养既懂传统驾驶又掌握智能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甘南州中等职业学校校长秦发展表示,下一步将拓展无人机物流配送、应急救援等培训方向,让更多农牧民通过技能实现增收致富,为青藏高原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