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辑有话说|不参加集训就不招收,艺术招生是选拔人才还是大肆敛黑钱?

《华夏早报》“总编辑有话说”专栏评论

/董哲

又到了高考季。有家长跟笔者聊起近年来艺术院校招生背后的“集训经济”等乱象,直呼这类院校已然成了一些腐败分子和资本势力敛财的工具,实在是误人子弟,危及国家人才选拔和培养。

这让我想起今年4月份,中国舞协主席冯双白、原副主席罗斌、社会舞蹈教育委员会秘书长韦立同日被查。当时很多网友说,“一个跳舞的能贪什么?”殊不知,它终于撕开了艺考黑幕的口子!

当家长为孩子的舞蹈梦砸下数十万“打点费”,当寒门学子因没钱“走关系”被迫放弃艺考,我们不得不问:艺术殿堂何时成了权力寻租的“名利场”?

因艺考评分主观性强,便给了腐败分子可乘之机。四川音乐学院声乐系三位教授就曾被曝收取18万至25万元“保过费”,甚至将考生称为“待割的麦子”。而考官与培训机构勾结也是公开秘密。部分舞蹈院校教师私开“考前冲刺班”或“集训班”,收取5万至10万元甚至更高的“培训费”,承诺“上课即保过”。更有甚者,在考卷上做记号,通过“特殊点评”暗示其他考官给高分。更有国内一些艺术类顶尖名校,也堂而皇之地通过集训方式对外招生,收取大笔培训费。

少则十万八万,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元的考前培训费或“打点费”,让许多家庭不堪重负。而更令人气愤的是,这种乱象背后隐藏着培训机构和学校内部人员合伙盈利的黑幕,俨然成为众多艺考生的噩梦。

如果不参加培训机构的集训或找关系“打点”,就极大可能会失去录取机会。可以想象到,艺术院校招生过程中如果被这样一种邪恶风气团团笼罩,国家的艺术教育和艺术人才培养将沦落到何等境地?

这些招生乱象,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严重违背教育公平原则的行为。教育的初衷本应是发掘每个学生的潜力,为有才华的人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然而,这些乱象却将许多有天赋但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的学生,挡在了艺术高校的大门之外。那些出身贫寒却有着卓越艺术感悟力和潜力的孩子,可能因为无法承担高额的培训费和“打点”费,只能放弃自己的梦想。这无疑是对人才的一种极大浪费和亵渎。

产生这些乱象的原因,一方面是部分校外培训机构受利益驱使,看到了艺术高校招生的巨大市场潜力。他们通过与一些教授或招生负责人勾结,打造出一种看似专业、实则商业化的集训模式,打着能够让学生获得内部指导、提高入学几率的幌子,大肆敛财。另一方面,个别高校教授和负责人也未能坚守职业道德底线。他们被金钱所诱惑,在招生过程中更倾向于选择参加过特定集训或“打点”过的学生,而不是真正从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潜力出发进行考量。

而这种乱象如果蔓延到其他类型的学校,比如科技类院校等,后果将更加不堪设想。大学招生的公正性将荡然无存,整个招生体系会陷入混乱。类似于近来曝出的协和医学院“4+4”培养乱象,被这种利益操纵模式培训出来的“水货”医生,一旦走上工作岗位,无异于草菅人命。

大学是培养国家栋梁之才的重要场所,如果连招生环节都无法保证公平公正,又如何能够发现和选拔出真正的人才呢?一个国家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各个领域的人才支撑,如果因为这种不良的招生现象导致人才被大量埋没,那么我们的国家在科技创新、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诸多方面都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对于艺术高校而言,这种做法也损害了自身的声誉和发展前景。真正热爱艺术、有才华的学生被拒之门外,而一些通过金钱关系进入学校的学生可能并不具备相应的艺术素养。长此以往,学校的艺术氛围和教学质量都会受到影响,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加强监管力度。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对高校招生过程进行严格监督,建立健全的投诉举报机制,一旦发现有培训机构和相关教授等校内人员勾结谋取私利的行为,要严惩不贷。其次,高校自身也应该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建立科学合理的招生评价体系,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真实水平和发展潜力。

总之,艺术高校招生背后的“集训经济”等乱象必须得到严厉整治。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只有维护好教育公平,才能让真正的人才脱颖而出,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不断发展进步,在各个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

(作者系华夏早报社副总编辑)

一审:张颖 二审:朱文强 三审:江单

本文由 华夏号 - 华夏号 发表,其版权均为 华夏号 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华夏号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9
华夏号

发表评论